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编辑 | 吴擎

2024 年 5 月的一天,云溪记录下了 13 岁女儿甜甜一个快乐的下午。

那天最后一节是体育课,甜甜踢了一整节课的足球," 很高兴 "。被通知取消了延时课," 很高兴 "。放学后看到天气特别好,也 " 很高兴 "。

最后,甜甜告诉妈妈,自己在放学回家时买了袋饼干去公园,喂湖边的鸭子,公园美,鸭子也很美," 特别高兴!"

小孩的开心来得如此简单," 快乐躲到搂都搂不住直往外冒 "!不管旁人怎么说,云溪在心底坚信,这些快乐比 " 中考分流 " 压力下涌往课后补习班的 " 超前意识 ",要更可贵。

正在踢球的甜甜 / 受访者供图

从幼儿园到初中,从北京到天津,云溪一家所在的小区,不断有同龄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升学而陆续卖房搬家。如今,他们居住的天津近郊片区被当地人视为 " 教育洼地 " ——传说中,这里的 " 普高率 " 只有 40%,比市区的 50% 还要更低。

也就是说,同一年参加中考的孩子,只有约 40% 能上普通高中。其余学生,很可能被 " 分流 " 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这对父母来说,不得不为孩子焦虑。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博得普高的一席之位,他们不顾一切搬离 " 洼地 ",举家之力买学区房、将孩子塞进各式各样的补习班。

但云溪和丈夫看中的,是他人口中的 " 破小学 " 里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女儿不把学习当一切,而有充分课余时间蹦跳玩乐、发现世界的生命力。

" 中考分流 " 的新政后,焦虑在适龄学生家长之间普遍蔓延。不仅在高考前,仅云溪知道的,就有不少和她一样的 "10 后 " 孩子父母,从孩子幼儿园时期开始就着手超前学习。

中考分流政策中两种不同的升学模式

成为母亲这十余年来,云溪也习惯了耳畔充斥着鸡娃家长们的焦虑言论,听惯了对她 " 不为孩子着想 " 的埋怨和指摘,但时至今日,她依然没有为女儿报过任何课外补习班。

她在社交平台上更新自己与女儿的生活日志,记录一个 " 八年级下(学期)了还能每天兴高采烈去学校 " 的女儿的日常——从垃圾桶里捡蜗牛当宠物,从校服口袋里洗出来的 " 抵制代孕 " 的贴纸,给小学生带队上厕所的 " 所长 "……

陪伴女儿长大的过程中,"80 后 " 母亲云溪将曾经那个通过寒窗苦读走出小镇的自己,也重新养了一遍。她希望,尽可能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一点宝贵的东西,一些真正的快乐," 以后要吃的苦多着呢,尽可能(让孩子)心里留点甜吧。"

" 可以是那 90%"

2011 年,云溪的女儿甜甜出生了。刚成为母亲的时候,云溪也短暂焦虑过——或者说——满怀期待,她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那少数的 " 前 10%" 的人。

可当甜甜上幼儿园后,云溪发现,女儿好像和其他同龄小朋友有些不一样。在动手能力和灵活性上,甜甜有些迟钝," 手工活动总是做不好,剪出来的东西永远是歪的,穿针也永远对不准 "。

起初,云溪也曾把这些 " 粗心 " 当作女儿态度上的问题,以为她心不在焉,也焦急过,甚至骂过女儿。

直到甜甜四岁那年,幼儿园体检,保健医生告诉云溪,孩子的眼睛可能有点问题。云溪和丈夫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发现甜甜有眼部先天性发育不良,也就是弱视,缺乏 " 立体视觉 "" 她看到的画面和我们普通人看到的不太一样 "。

从此,云溪决定走上一条与之前预想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反的道路。

正在寻找书籍的甜甜 / 受访者供图

对先天性弱视的孩子而言,6 岁之前是最佳治疗期。从幼儿园到小学,云溪对女儿的养育宗旨,就是多参加户外活动。她知道,一些孩子在学前就已经开始抓学习,制定学习计划。

云溪和丈夫的心态和其他家长渐渐拉开了距离,他们开始接受," 每个孩子并不是一个出厂设置空白的机器,你想让他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孩子可能就是有缺陷或是有瑕疵,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能人定胜天的。"

因为干预得早,甜甜在小学前就将弱视差不多治好了。虽然没多久还是近视了,但整个小学六年,云溪都坚持带女儿多做户外活动,直到如今初二,甜甜的近视有三四百度,在同龄孩子中其实算低。

云溪坚持带甜甜多做户外活动 / 受访者供图

也是在陪伴女儿度过小学的过程中,云溪知道了,在 " 鸡娃 " 之余,还有一类和她一样的家长,从小狠抓孩子的视力健康,竭力控制或干预孩子的近视程度。这部分家长叫做 " 鸡眼群体 "。有的家长为了保证 " 户外 " 二字,甚至冬天也要在户外搭个棚,让孩子在棚里硬坐两小时。

在国家正式推行 " 双减 " 之前,北京市不少学校就已经开始自发 " 减负 ",甜甜所在的学校也开始实行 " 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适量作业 "。那会儿,甜甜念三年级,云溪发现,班上很多同学的家长都开始给孩子报课外班。

课外班也会留作业,这意味着,孩子不得不做双份作业。总之,课外班的课业难度通常比学校里的大,进度也超前很多," 很多家长相信,如果孩子不超前,以后会跟不上 ",云溪说。

但她从未考虑过给女儿报任何补习班。整个小学六年,甜甜只需要完成学校里的作业,每天八点多就能休息。剩下的课余时间,孩子会去公园骑车、踢球," 这一天纵有再多不愉快,也在运动中消解殆尽 "。

甜甜小学六年未参加过任何补习班 / 受访者供图

甜甜所在的小学被当地人称作 " 菜小 ",名义意思,即背靠一片菜市场。在许多家长看来," 菜小 " 没有名校背景和精英教师,硬件设施也凑合。可在云溪看来,学校背后的花鸟市场热闹又生机,而平房的教学楼,可以供女儿下课后随时迈出教室到屋前活动。

甜甜也曾对云溪表达过疑惑," 为什么放学后同学们都需要去各种补习班,我不用?" 云溪告诉女儿," 我们现在暂时不需要,如果以后你觉得需要了,我们再看。"

因为从小喜欢阅读,甜甜的语文和英语能力一直不错。相比之下,数学虽然要吃力一些,但成绩总体依然能维持在班级中上游,三十人的班,大概能排到五六名。

不过,身边不断有家长对云溪表达焦虑:" 别看现在能跟上,现在不补习的话,以后一定会掉下去的。"

云溪感到哭笑不得。类似的对话发生多了,她觉得自己也 " 渐渐没有朋友了 "。

有时候,家长们聚在一块儿,聊起哪家孩子每天上完补习班后要写作业到 11 点,云溪会忍不住插嘴,说 " 我们家九点就能休息了 "。如此发言引来家长不悦,于是,她只好学会沉默。

有些孩子上完补习班后完成作业需要到晚上 11 点 / 《小欢喜》剧照

也有家长建议云溪让孩子去学奥数," 这样再学课内的就简单了。" 云溪自己找了一些奥数的视频课件了解,发现 " 奥数和课内数学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并不存在因果递进 ",她最后还是觉得,没那个必要。

云溪曾经在教育培训机构上过几年班,在和班主任、家长们的接触中,她发现,很多孩子家里砸了很多钱补课," 甚至从学校请假去补 "。但如果孩子自己没动力和兴趣去学习,补再多也无济于事。补习班的老师甚至也会私下里讨论说," 如果孩子自己想学,学校里的课程够用了 "。

如今,云溪还是常常听到别的家长表达类似的希冀,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成为同龄人的 "10%"。她每次都忍不住犯嘀咕," 那剩下那 90% 的孩子难道没有父母吗?"

她想,一百个人里有前十名,就一定有后九十人," 那九十个人可以是别人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是我的孩子呢?"

自己的 " 北下关 "

五年级,云溪带着甜甜搬到了丈夫工作所在的天津,进入环城四郊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

这里是被当地人称为 " 教育洼地 " 的一个区,因为当地没有什么顶尖的中学。因为担心孩子以后升入 " 破中学 ",家里有小学生的父母纷纷筹划卖房搬家。

云溪听说,有好几个家庭都主动降价卖房,只为了快点带孩子搬走。当时,邻里见面,第一句话问的也许不是 " 吃了吗 ",而是 " 卖了吗 "。

在天津市中心学区房密集的 " 和平区 ",2023 年 3 月的商品住宅均价,达到了 6.4 万 / 平方米。是云溪家如今居住所在区房价的 3-4 倍。云溪坦诚讲," 我们不想为了托举孩子,背上贷款,花很多时间通勤,牺牲全家人的生活 "。

天津市和平区海河的夜景 / 南风窗记者高乐妍 摄

同班同学频繁转学的情况,从甜甜幼儿园时就开始出现了。当年,云溪和女儿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的郊区,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小学,幼儿园同学们的家长陆续筹划搬家,倾尽家产,为孩子拼一套学区房。

云溪没怎么考虑过这条路,她想,如果自己带着孩子住进老破小,还背负着这么大的压力," 万一孩子学习不好,我可能会忍不住骂她 "。她不愿意让母女关系变成这样一种信托式的预期和投资。

当然,早有家长用 " 怒其不争 " 的语气提醒她," 不能让孩子就这么下去!" 一位忙着给孩子找幼小衔接辅导班的家长焦虑地对云溪说:" 现在才学已经跟不上了!我们老家的孩子中班都已经学完幼小衔接,大班该学一年级的课了。"

从那时起,云溪就与相当一部分女儿同龄孩子的家长 " 脱离了战线 "。

甜甜度过小学最后两年的 " 洼地小学 ",在家长们之间有句 " 恐怖 " 的说法:" 在这里,除了学习不行,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云溪和丈夫心想," 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学校里每周会有两节劳动课,孩子们需要晒着大太阳锄地、拔草、下秧、浇水,还有扎篱笆,100 分钟劳作下来,每个人脸蛋都是红扑扑的,回家只想痛痛快快吃顿饭、好好睡一觉。

老师带孩子们体验劳动课程 / 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云溪想起脱口秀演员童漠男的一段自述。童漠男念小学时,曾因 " 注意力缺陷 " 转学七次,可在多次更换环境无果后,父母决定给他一个 " 快乐童年 ",将他送去了一个以管理松弛闻名的北下关小学。

" 北下关小学 " 下午三点就放学,同学们性格爱好各异,有的学生连上了什么课都不知道,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极强。那里曾给了他一个真正的快乐童年,可后来,北下关被市重点小学合并了。

甜甜上初中后," 形势 " 变得更加严峻。

因为面临中考这座大山,身边家长们不得不考虑孩子所处的竞争环境,危机意识早早被拉起来。从初一到初二,每个学期一开学时,云溪都会听到女儿说,班上又有同学忽然消失,转学去了其他学校。

面临中考,家长们开始考虑孩子的竞争环境 / 《小欢喜》剧照

郊区的孩子只能报郊区的高中,因为本区的高中有限,招生名额总共就几百个,相当于全区孩子都要去争这几百个名额。

也是在这时,云溪听说了当地的所谓 " 普高录取率 "。有人说 50%,也有人说是 40%。总之,在家长们的共识中,此地的 " 起跑线 " 是远远追不上市区的。

焦虑到底来自何处?云溪感到一头雾水。出于好奇,她自己在家上网查数据," 我们这个区每年中考报名的学生人数和普通高中招生的名额,除了一下的确是 40%",但她不知道,剩下的 60% 孩子去哪儿了?" 好像好多人一直在说‘分流’,但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执行过程是怎么样的 "。

所谓的 " 五五分流 " 政策,自 2018 年就开始逐步在各地流传,但溯其源,其实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硬性政策规定。2021 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强调,分流政策的要求和目标是为了 " 大体平衡 "。而 2022 年 4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则将旧版中 " 普职分流 " 的提法,改成了 " 在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但从始至终," 分流 " 都更多以流传于家长口中的焦虑形式,模模糊糊地存在。

事实上,在甜甜小学毕业的时候,云溪就打印了一套中考试卷的语文和英语给女儿做,发现 " 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云溪很疑惑,身边充斥的焦虑到底来自哪里?

在不确定和不透明的环境内,外部变化和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要两手抓。云溪有个朋友的孩子,还没进初中,就已经开始学高中的内容了。

一天,云溪还听家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说," 中考的题都是市里老师出的题,我们住在郊区的(孩子)根本没做过那些题。" 老板也有孩子,但还没上一年级。

" 如果我脆弱一点,肯定就被他击中了 ",云溪回头想想。事实上,本区的初中生毕业后,也无法报考市区的高中,因此,这种焦虑根本是无稽之谈。

如果实在要比,女儿甜甜比起许多同龄人都要幸运的是,学习这件事从来没成为过压力。

如今,甜甜念初二了," 还是会每天在走廊里抢着跑着去找老师背课文 ",云溪发现,女儿身上仍然保有一股连自己都向往的那种活力与童心," 十几岁了还像个小孩儿一样 "。

这是云溪最喜欢的一张照片。2016 年,一天晚上下大雨,不到 5 岁的甜甜想下楼去看看,不是想跳水坑或者玩水,只是在大雨里面静静地看雨 / 受访者供图

一天,女儿告诉云溪,自己想去排球队,云溪有点惊讶," 你个子这么小,能去打排球吗?" 女儿说," 有什么不行?我也不是想去比赛啊,我就是想跟着学一学。" 然后女儿自己去找教练,自己说服了对方,加入了排球队。

她就像《好东西》里能够坐在台下鼓掌的小孩儿王茉莉,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在云溪看来,女儿已经拥有了如今很多成年女性苦苦寻觅的 " 自我 "。

" 她能为自己争取一些东西,也能接受自己没有什么东西。"

当一个 " 做题家 " 成为母亲

1982 年出生的云溪是湖南小镇女孩," 湖南人口多,也没什么太好的高校 ",因此,小时候,父母对云溪的要求很高,那个年代没有 " 鸡娃 " 一说,但家长会对孩子用 " 不努力就只能去打工 " 之类的话施压。可从来没人告诉过云溪,究竟应该如何怎么去努力。

云溪觉得自己是那种学习 " 不开窍 " 的孩子。即便早晨 5 点钟起床背书,等考试时,试卷发下来一看,仍然无助:" 怎么没有一个我背过的?"

念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个深夜,因为背不下一篇课文,云溪顶着困意来到室外,迎着寒风蹦台阶,努力让自己清醒后再进屋背书。背一会儿又困了,于是又出来蹦。如此反复," 硬是死磕了下来 "。可学习这件事,带给她的几乎只有痛苦。

备战高考那年,云溪的数学成绩一度在六七十分徘徊。天天熬夜,死磕大题,却依旧颗粒无收。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剧照

高考第一年,云溪考了一个 " 双非 " 的普通本科。她选择了复读。她还记得,那年的复读班,灯一整晚都是亮着的。一部分同学学到半夜才去睡觉,另一部分则是先去睡一会儿,半夜再起来继续学。云溪自己也会每天学到一两点。

苦学是有用的。高考第二年,云溪考上了一个 "211" 大学。不过,她至今仍然觉得这里面有运气成分,时逢大学扩招,她成为了万千大学生中的一员。" 其实我本人能力是没有到那里的,只是下苦功夫死学 "。

云溪是 1996 年参加的中考,当时的中专可以分配工作,因此,她的一部分同学去了中专。多年后,云溪发现," 当初那些能力不错的同学如今依然过得不错 "。她列举了一个当初上卫校的同学,如今仍在做护理,而且越来越专业,常常到自媒体上做科普、赴全国去做交流。

反观云溪自己,虽然第一学历看起来要高一点," 但并没有在本质上给我的能力带来什么改变 ",更没有达到什么扭转阶层的作用。

多年后,已经成为母亲的云溪在女儿甜甜的初中地理里发现," 其实地理根本不是靠背书来解决的 ",每一道题背后都有刻意捋清的逻辑,也有可以建立的知识体系。她当年的死记硬背,至多只能应付当下的考试。

死记硬背只能应付当下考试 / 《抓娃娃》剧照

女儿甜甜虽然不算学霸,但 " 至少她在学得昏头昏脑的时候,同为学渣的父母也不会生气,还经常感到抱歉和同情。" 云溪和丈夫从来不会对女儿说类似 " 这么简单你怎么就学不会 " 这种话,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觉得简单。

另外,如今,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实在有不懂的,再陪女儿再看一看," 也没有那么难懂了 "。

当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是:云溪不用上班。这几年,她在家做文案相关工作,比起一般的在职母亲,时间空间都相对自由。

她还记得自己初为人母时的那种焦虑。甜甜刚出生的时候,云溪还在朝九晚五地上班,有时婴儿半夜不睡,一直哭闹,会导致大人第二天上班没有精神," 这时候当务之急就是赶紧让她睡着,哪怕是凶她一顿,也算解决了 "。

孩子的睡眠时间影响大人的作息 /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剧照

我们采访的第二天,甜甜就要在学校参加戏剧节。前阵子,戏剧节报名那天,甜甜的老师还特地打电话告诉云溪,说孩子好像胃不太舒服,让父母关注一下。等甜甜回家来,云溪才知道,原来女儿是在生闷气。

戏剧节需要每个班选一个剧,甜甜班里的同学选了《水浒传》里的一段戏,没有女性角色,甜甜只能去做幕后工作,失去了上台演出的机会。

不过,等到下一周,她又恢复了往日活力。" 因为她做了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宣传组 ",到临近开演时,孩子获得的成就感也很强。云溪为女儿感到自豪,甜甜真正拥有了敢于拥抱自己不同状态和际遇的勇气,小小年纪就学会了 " 面对 " 和 " 接受 ",而这也许是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坦然做到的。

" 因为她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会不断遇到这种事情的,一件事情的结果不一定每次都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必须得接受,也得学会去自己去调节情绪。"

长大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事情的不确定性并调节情绪 / 《但愿人长久》剧照

我们的采访结束后,云溪拿着我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去问了甜甜," 同龄人会羡慕我女儿吗?" 她也好奇。

女儿倒是十分坦然:" 其实每个人都不会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

(应受访者要求,云溪、甜甜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