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起,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已进入第二十个年头。
作为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2024年延续以往的努力,以超乎自身发展水平的成就,对全球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2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中国列75位;同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方案解决网络发布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中国排68位。
2024年,中国这一整年都在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政策和举措。1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正式发布。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聚焦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再制造和梯次利用,以及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等。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这一年,资源回收领域、数据科技方面都有了首家央企。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天津成立,将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12月19日,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下称“数联物流”)在上海成立。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口岸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物流将与信息流、资金流整合起来。
2024年12月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对土地进行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在此基础上导入产业等。央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既是进一步推进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也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件事与自身一日三餐有关。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则是有关农业的具体做法。
国家层面的工作是城市具体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列举了25个中外城市发生的28件有代表性的事件;并邀请到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分享对2025年循环经济的展望。陈锋扎根ESG领域20年,曾在国务院国资委工作10多年,自2008年便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多项影响深远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文件。
2024年循环经济大事件
各地对标世界主流绿色发展方向,探索适合自己的机制
•4月,湖北荆门市政府考察团来到格林美印尼青美邦园区考察调研。双方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荆门市掇刀区政府对格林美在印尼投资建设项目从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该企业新一轮全球化大发展,并拉动荆门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化,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6月,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布局ESG产业发展的载体,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开园。该中心推出ESG数字化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ESG自诊断服务和建议,方便中小企业评估自身ESG的风险和水平。同时,中国首个经济开发区ESG评价通则《经济开发区环境、社会、治理(ESG)评价通则》标准工作启动。
•9月,2024浙江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在浙江金华义乌闭幕,这是义乌举办的首个“无废展会”。共回收再利用展具1000余套,占全部展具的75%;光地搭建材料总体利用率达到90%;数字化宣传覆盖率达到95%。其后,作为外贸窗口,义乌举办的其他行业展会,也如此进行。
•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挂牌成立,该市有了一级央企总部。天津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杨柳表示,天津积极打造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等12条重点产业链,资环集团将循环经济模式嵌入各产业链形成闭环,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该市产业生态。
•10月,江苏无锡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利用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设无锡市电池溯源系统,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支持惠山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打造完善以“车辆精细化拆解+回用件高质化流通”为特色的“拆配融合”产业链新模式;针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加快“换新+回收”“送装+拆收”“互联网+回收”等新模式发展。
•10月,香港为期六个月的“走塑”适应期结束。特区政府环保署表示,自新法例实施以来,已减少使用超过3000万套即弃餐具。其后,至12月底,该署接获62宗相关投诉或举报 ,经查核后有33宗个案确认违规,已发出书面警告,屡劝不改则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
•10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发展高端再制造技术,深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探索实施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清洁生产伙伴计划,促进区域标准协同、政策协同、效益协同。
•11月,贵阳市垃圾分拣及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特许经营项目开标,贵阳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约30.26亿元,特许经营期30年。该项目是循环经济央企组建挂牌后开标的首个此类项目。
•12月,安徽阜阳发布了中国(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指数,以自身为样本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积淀和参考。该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循环经济发展,阜阳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水耗分别下降48%、81.3%,资源、能源产出率分别提高2.04倍、5.3倍。
•12月,广西梧州,智慧鑫源年产50万吨再生铝合金高端智能化产业项目正式竣工。同时,该市一批循环经济项目集中开竣工。当地将循环经济作为支柱产业,并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
循环技术出海,追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更普及
•5月,广东佛山三水,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为“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以全过程优化的锂电固废高效低碳处理技术为重要支撑。佛山市国际标准化专家工作室同步揭牌,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7月,广东汕头市TCL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投产。这是广东地区最大废弃电器电子拆解项目,也是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完善产业链条体系的重要一步。
•11月,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与德国的宝科利集团(Encory GmbH)在华友衢州基地签署电池回收新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宝科利集团与宝马集团有一项电池回收的新技术研发合作,在巴伐利亚州共同建立创新的电池回收能力中心(CRCC)。华友循环将在电池材料技术、创新回收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方面提供支持。同月,华友循环与日本大野开发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株式会社JOH在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电池资源循环企业首次与日本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11月,深圳福田区福保街道,以市场化方式在所有小区(含城中村)投放76台厨余智能投放柜、40台可回收智能柜,以“AI+积分制”令可回收物月回收量较年初增长超40%。当地还推进“公交式”清运模式、建立全程“可视化”监管平台,确保垃圾收运高效化和透明化。末端将引入相应设备及“预处理+黑水虻养殖”工艺,将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0%。
•12月,福建省宁德市交投集团三级公司宁德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构建的“宁德国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试运行月余后正式上线,向该市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源循环利用服务。
支持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产品更多样,联动部门更深入
•2月,华宝信托联合成都市武侯区委社治委、成都市金堂县委社治委以及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和成都市金堂社区发展基金会,采用“双受托人+双监察人”的模式,正式推出“华宝信托博施济众1号成都社区垃圾分类慈善信托”。
•4月,浙江杭州,浙江盛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联想集团完成了全国首个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碳交易。盛唐环保从事后端废旧家电拆解,是该省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服务龙头浙江虎哥环境有限公司的关联公司。
•4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首笔煤矿智能化验收评分挂钩贷款落地。这是兴业银行创新推出的一款碳金融产品。新疆天隆希望能源有限公司由此获授信7.68亿元。
•6月底,浙江衢州33家金融机构,已推出46款碳金融专属产品,碳账户贷款余额达873亿元,其中个人碳账户贷款余额135亿元。该市规上企业碳账户实现全覆盖。上半年,衢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同比下降。
•9月,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落地首单碳足迹挂钩贷款,为上海宝山区民营企业上海友爱冶金提供1500万元资金支持。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共同出具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组织碳足迹评价挂钩,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碳排放信息披露,为其提供可持续的绿色信贷供给。
•11月,山东烟台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挂钩节水贷”业务。该产品在过往山东省水利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启动的“节水贷”基础上而来。恒丰银行为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000万元用于膜技术开发推广。
•11月,上海宝山,由该区发改委和国资委组织,国内外咨询和评估认证机构、企业等支持的国企绿色转型沙龙在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召开。响应《宝山区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导则》,会议支持方购买了1吨公共建筑自愿碳减排量并予以注销,以抵消活动碳排。该活动是首个颁发“个人碳中和证书”的国资系统“碳中和沙龙”。
•12月,上海市绿色金融发展暨浦东新区创新推进大会上,首批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金融机构碳排放信息披露启动试点,12个绿色金融项目签约落地浦东,融资规模近百亿元。
直面自然资源,着眼于更有效的良性反馈
•3月,宁波再生水生态文化公园正式开园。该市水务环境集团还发布了再生水文化品牌——“再生源”。该园总面积4050平方米,位于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长丰净化水厂东侧,其水景皆是再生水补给。
•7月,大连的 “长海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在辽宁省EOD项目推进会被推介。该项目总投资额15亿元,把解决养殖工具附着物对陆地的环境影响纳入其中,聚焦解决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系统功能减弱、近岸养殖污染、污水处理能力和公众亲海环境质量提升等问题。
•11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团队完成青岛城阳区的垃圾分类生态堆肥项目碳排放气体收集和监测工作,算得从2021年起该区的厨余、落叶等生态堆肥总量达到600余吨。该区共有分布在公园、社区和学校等地的分布式生态堆肥点42处,既有效节省资源,又创造社会效益。
•12月,亚洲开发银行批准一笔1.5亿美元等值贷款,用于改善中国湖南省南洞庭湖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项目涉及益阳等城市,将建立一套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型农作和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商业化采收洞庭湖芦苇等创收活动的部分收益,将反馈到上述生态补偿机制,以确保机制可持续。
2024: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走系统性道路
首先,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探索循环经济路径,愈发迫在眉睫。
据研究员了解,在2024年夏季,水稻扬花时温度过高,农人只好在田里灌水以降温,长三角周边农场的水稻产量减少15%。如何能以循环经济的思路,预先减少这部分损失,并使这类工作体现出价值,ESG为此指出了很好的方向。
其次,在问题导向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做法和总结格外重要。
苏州的ESG产业创新中心、阜阳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正是此类工作。而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可获得进一步的后发优势,如广西梧州等。同时,这一年来,海内外的循环经济合作更为深入,无论中国循环企业出海,还是国内行业或城市借鉴绿色发展的主流做法,跨国的商业合作,必须与当地的法律与文化等有机连接。比如,面向世界的义乌,今年来办的展会开始以“无废”推进。循环经济具备良好的初心,其产业的推进就更应遵循可持续的原则。
再次,循环经济越发不限于生产场景,而是在城市系统中更为普遍地开展,在各方之间连成闭环。
技术应用更为普遍。比如,运用AI对生活垃圾进行识别和追溯,深圳福田是典型的一例。另外,浙江杭州形成了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首笔碳交易,未来有延展为碳普惠的可能。
技术关键还是要用对地方。央国企以及事业单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宁德在国资系统之中做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上海宝山首个颁发“个人碳中和证书”的国资系统“碳中和沙龙”,都值得关注。如前所述,几家央企的成立,其要义正在于让系统之中的各方更好地连接起来。
最后,各行各业均有循环的潜质,以服务代替产品的路径,也需要获得更多重视。
这可能并不是龙头企业的工作,而是中小企业都需要推进的。实际上,绿色金融的进展非常迅速,无论转型金融还是碳交易,其产品在这一年间明显更为丰富。这些信号更为清晰,直观地昭示着未来的方向。
2025:循环经济领域成立首家央企,期待良币驱逐劣币
2024年,循环经济最值得关注的事,无疑是首家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这对中国循环经济意味着什么,与民营资本、城市公共服务等如何协同?中国相关企业谋求出海,又如何与国际主流绿色要求对接?2025年,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期待的事?以下是陈锋的看法。
澎湃新闻:2024年,有关循环经济,令您最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
陈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天津成立,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应该说,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中央企业这个名号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某种意义上,表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入了国家顶层视线,并从国家层面行动起来。
研究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重组的许多案例,不难发现近年来国资系统专业化改革的逻辑。比如,中国铁塔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国家管网公司等,实际是把有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的工作,或产业链的某个专业重点领域,以专门设立央企的形式来推进。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背后应当筹划已久,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深思熟虑。数联物流在上海成立,也是这一逻辑。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战略决策。资源循环等方面,央企难以做到亲力亲为覆盖所有链条,甚至在具体领域中,其效率也难言会超过其他企业中的佼佼者。之所以会专门设立一家央企,是国家层面意识到,很多资源已不够用,必须更加系统、科学地对一些资源和材料进行优化配置。尤其一些高端材料,需要战略性掌控起来;其他方面的资源也要更好地循环再利用。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如果不以绿色的方式发展,就会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
澎湃新闻: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立,会对中国的绿色转型起到哪些作用?在整个国资系统层面,央国企如何更好地助力循环经济?
陈锋:毋庸置疑,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对循环经济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以央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搭起了更能凸显价值的平台。从近期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数联物流这两家央企的股东组成可见,有很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方面的考虑。这意味着,供应链管理越发重要。在循环产业方面,对于有专业能力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效率不高、处理不好的企业,就会被淘汰。这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
整体上,由于央企在供应链中处于顶层设计的位置,可在链条上形成带动力,发挥系统集成商的风向标作用。但从供应链角度看,推进央国企进行绿色采购等,以助力循环经济,短期是比较难实现的。我们必须看到,循环经济与ESG的实质一致,都可视为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根本性工具。对央国企而言,如果只考核利润,其他只需停留在合规层面,那么就很难面向循环经济或ESG去转型。比如,企业没有动力去推进绿色采购等工作,采购的基本逻辑还是“性价比”。
总体上,以往的逻辑还有很大惯性。相比之下,如今欧洲的碳市场比较成熟,有产品绿色认证的标签,消费者也愿意进行绿色消费。而中国过往是拼价格的策略,基本思路是用低价占领市场,不顾及背后的环境和社会成本。这种逻辑已不能与国际绿色发展的主流对接。当下必须转换思路。
实际上,从20多年前中国刚入世起,许多外商就会来国内验厂,提出一系列生产标准。当下的绿色供应链也是同理。供应链上的很多标准,比如原材料、生产工具、工作环境、生产方式等,都要落实在具体的链条之中。
具体技术层面,对应成本控制的考核方向,我们采购时考虑的是单一的价格指标,而不是绿色或其他合规指标,如碳标签等。如果要实施变革,背后需要一整套管理体系去支持。首先在战略层面就需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去改变思路。比如,让一套设备能用三十年而不是仅仅五年,对矿山有一整套包括安全、环保在内的绿色认证标准,等等。最后,国内的第三方认证难以取信,也是很大的问题。目前可以用国际主流的评级作为参考。总之,供应链采购这方面,还是任重道远。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在循环经济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陈锋:中国企业出海,无论央国企还是民企,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国际游戏规则来做。一味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容易被视为对契约精神的违背。实际上,我们讲“出海”时,难免有单向输出的感觉,但往更辽阔的方向去看,是中国企业在变成一家国际企业,面向世界提供产品和服务。
越是国际的,就越少偏见和歧视。尤其是,需要遵循所在国家的ESG最高标准去运营,这才是世界级企业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在遇到ESG方面的挑战时,总觉得对方在为难自己。比如合规、绿色供应链、员工权益等方面,都要贯彻到在当地运营的策略中,而不是抱有侥幸心理故意绕开。风险主要就体现在这类视野的问题上。
国家电网的出海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多年来,为当地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运用特高压等技术,也得到了各方积极评价。因为行业特性,电网尤其关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也是在循环经济的方向上推进。
对于生产日用品的民营企业而言,出海首要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其次是控制全周期的成本,支持长久使用,比如在系统设计方面,支持维修权的实现等。过往我们相关的意识非常欠缺。
澎湃新闻:循环经济的要义,在于用服务替代产品。但以当下的增长逻辑,似乎很难往这个方向推进。如何运用ESG的框架,更好地对循环经济做出鼓励?
陈锋:循环经济和ESG是不谋而合的,但很难完全对应。ESG实际可以视为一种价值观,并不以绝对利润为取向。它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的措施,促成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环境,令员工、企业主和生态环境等都能因此受益。反过来,如果只谈GDP,关注生产多少产品,就相当于鼓励损坏的产品并不优先维修,而是拆解变成原材料再生产新的产品。这样的话,大家都不会愿意去做可以维修的产品,不会走向提供服务的道路。
宝马和丰田等一些传统比较深厚的车企,主张车子可以用几十年,只需要在一定公里数时更换一些零件。而一些新的车企,设计理念是把车作为易耗品,其使用和更换周期类似手机等电子产品。这也带来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悖论:如果一辆车子设计寿命只有五年,生命周期结束就淘汰,其车身等质量是否值得信任?如果其声称车身等是按照使用几十年的标准设计,那五年即告淘汰,是否意味着巨大浪费?实际上,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制造业的理念。
长期主义需要有一整套系统支持。人到了一定层次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意识,能够惜物爱人,不会采用破坏性的生活方式。这样,生产商可能觉得自己少卖了东西,但对人类是福祉;很多员工不必非要去生产,可以解放出来做其他服务类工作,也增加了闲暇时间,但这也需要培训和补偿的机制。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减少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对生产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肯定都是不好的,但对整个社会是好事。那么,就要考虑如何弥补其中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导向十分重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总之,如果不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肆意消耗资源,那么肯定不符合人类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需要节约成本。服务代替产品是必然要发生的,但调整过程中也肯定有人受损。运用ESG的方法,可以向更为理想的状态去推进,让游戏规则更为健全,让综合价值更好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澎湃新闻:2025年,在循环经济方面,您期待怎样的进展?
陈锋:我认为,无论循环经济还是绿色转型,最核心的是碳的市场化机制。所有的游戏规则,一定要落到实际的动力上。比如,很大程度上,特斯拉靠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积分来盈利的。相比之下,油车的成本就增加了。这就是对碳排放进行市场机制的设计。
包括应用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研发生物基新材料等,要促进企业去做循环经济的事情,就得让人看到有利可图。从公众层面,需要推进碳普惠,类似咖啡馆鼓励自带杯,购买咖啡有一定优惠等。从绿色金融的角度,可以更多支持绿色债券、推进碳汇等。又比如需要促进绿色消费。这些都要考虑更多市场化的可持续机制。
以往媒体会评一些ESG的奖,但资本市场并不认可。甚至,有的企业造成了污染,ESG方面出了大事,但股价继续上涨。从投资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发挥ESG在提升资本市场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让资本市场能够认可ESG的真实价值,通过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ESG的发展。
新的一年,希望中国能多向欧盟学习一些成熟的经验。他们历史上有过诸多经验教训,又直接面对气候变暖的压力,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
————
《澎湃城市观察》推出年度策划《城市年鉴2024》。6位研究员主笔,6大领域,119座城市,总结2024,预见2025。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