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玛莎琼沃斯”正式对公众开放。
玛莎琼沃斯194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如今已是85岁高龄,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关注新闻时事,对艺术充满激情,对逛博物馆抱有巨大的热忱,一天甚至能逛10个博物馆。她在艺术史汲取灵感,以新闻事件为原型,进行创作,抒发浓烈的情感。
2021年,琼沃斯荣获大奥地利国家奖,这是奥地利共和国授予艺术领域杰出人士的最高荣誉。去年,她曾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广受赞誉。
玛莎琼沃斯肖像,2024年。摄影:Markus Huber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本次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从2019年至2024年间创作的21件画作,展出作品反映了琼沃斯视觉参考素材之广:古希腊神话中的场景——特洛伊木马的形象,在画中以充满动感的笔触呈现;阿塔兰忒和希波墨涅斯的故事在三幅大型作品中被重新演绎。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三幅《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致敬圭多雷尼)》,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圭多雷尼1618年的画作《阿塔兰忒与希波墨涅斯 》
艺术家还通过绘画与近期的全球事件形成对话,如在名为“鲁比马尔号”的系列画作中,主题是2024年在红海沉没、命运多舛的英国货轮。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三幅《鲁比马尔号》,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艺术家玛莎琼沃斯从报纸中剪下来的鲁比马尔号沉船报道,被张贴在工作室墙壁上。
在其它作品中,琼沃斯向艺术史和对她的艺术创作实践有影响的古典名作致敬,展览中展出的两组作品灵感来自弗朗西斯科戈雅著名的《羊头和肋骨静物》和《狗》。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三幅《无题,来自“弗朗西斯科戈雅:羊头和肋骨静物”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弗朗西斯科戈雅约1808-1812的画作《绵羊肋骨和头部的静物》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作品《无题,来自“弗朗西斯科戈雅:狗”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弗朗西斯科戈雅约1819-1823的画作《狗》
琼沃斯热衷于逛博物馆,她参考了法国现代主义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本次展出的两幅大型作品分别取材于他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一根芦笋》,以及藏于卢浮宫的《一捆芦笋》。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无题,来自“爱德华马奈:芦笋”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爱德华马奈1880年画作《一根芦笋》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无题,来自“爱德华马奈:芦笋”系列》,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爱德华马奈1880年画作《一捆芦笋》
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现的极简主义和概念主义的理性原则相反,琼沃斯的绘画以身体为基础,紧密地观察她的内心和周遭世界。她将自己的绘画过程描述为一次“探险”,在作画时,图像展开、生长并揭露自我。每幅作品都从单一的“斑块”色彩开始,有时,笔触会在充满激情的条纹、涂抹和飞溅的颜色“瀑布”中迅速累积成“色彩之星座”。
琼沃斯采用的调色往往与身体有关,例如肉粉色、血红色和瘀红色,她的画作带有她移动的痕迹:指痕、划痕甚至鞋印,都是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亲密标识。琼沃斯画作表面的物理强度和迸发的色彩,与她的细腻敏感和克制相平衡。负空间在她的构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琼沃斯选择纸作为创作表面,自职业生涯开始以来,她喜好将作品表面大范围地留白,不加任何修饰。她解释:“纸是一种感性的材料,光滑或粗糙,触感与皮肤相近。”
“我的艺术像一本日记,具有地震仪般的特质。”琼沃斯表示,“那是我的创作方法。我的作品全部与自己相关。绘画是贯穿我身体的运动。”艺术家的痕迹创作是自动的、即兴的和宣泄性的,就像书写或一种个人化的语言。她使用宽大的画笔,便于快速、流畅地移动,通过线条、涂抹和色彩构成的视觉语汇,表达她的轻快、沮丧、兴奋、愤怒或绝望。艺术家表示:“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情绪,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机遇和发现是琼沃斯创作的核心。无论是放任自发还是控制创作,所有冲动终将会带来启示。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图为作品《马奈的弟弟》,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埃德加德加1874年画作《欧金马奈》
“玛莎琼沃斯”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原标题:《LONG重磅 | 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同名个展,今天开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