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外语学科如何发挥专业特色深度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这一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于2024年11月29日在普陀校区举办“中印文明互鉴”论坛。论坛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与校职能部门领导共同探讨外语学院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开展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相关研究,外语学院的8名教师在论坛上开展学术报告。

论坛伊始,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同彤致辞。他指出,中印两国一直以来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举办“中印文明互鉴”论坛,对于加深文化层面对印理解、促进兼容并包的文明交流,从而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合作与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鼓励外语学院教师树立服务国家外交和发展大战略的意识,同时发挥语言和文化研究优势确立研究特色,为推动中印文明互鉴、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外语学院副院长赵朝永主持学术报告环节,学院8位教师围绕印度研究相关的两大主题做学术报告。

在上半场以“印度政治、经济和中印关系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上,国别与区域研究所所长、英语系教授陈弘做了题为“全球变局下中印关系发展新动向”的报告,分析了近五年来中印关系发展趋势及几个关键转折点。国别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英语系研究员陈晓晨在题为“从近期对尼泊尔调研看中尼印三边关系新形势”的报告中,结合自身11月份出访尼泊尔开展田野调查的经历,讨论中国、尼泊尔和印度的三边关系。德语系教授王婀娜在题为“印度裔在欧洲崛起的原因及影响分析”的报告中,利用数据和实例分析印度裔快速崛起的现象,探析印度裔移民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力,并总结出印度侨民政策对我国的启示。西班牙语教研室教师袁陈杰在题为“印度的拉丁美洲转向:基于对进出口贸易数据的解读”的报告中,对外文文献和政府报告等资料的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印度的转向,分析印度在拉美影响力的分布情况。

在下半场以“各国文学、文化中的印度形象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上,英语系教授陈茂庆做了题为“传承、融合、创新:印度现代戏剧与电影”的学术报告。他借用印度纸币和世界古代三大文艺理论名著,介绍印度戏剧文化,并探讨印度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代其戏剧与电影的特点和成就。法语系主任、副教授金桔芳在题为“法国作家笔下的印度”的报告中,以时间线的形式梳理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们笔下的印度,并从典籍译本、哲学风潮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三个世纪法国文学和印度的联系。日语系副教授唐权在题为“在上海发现印度”的报告中,利用丰富和生动的图文资料,介绍了以上海为中心、围绕印度的庞大话语群,展现19世纪印度人在上海的生活情况。俄语系教师班婕在题为“当代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印度形象研究”的报告中,展示了俄罗斯历史课本中印度的出现频率和描述情况,指出俄罗斯重视印度文明古国的地位,历史书中对其文明、宗教文化以及科技成绩有所强调。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对外语学院学科布局提出建议。她指出,外语学院开展印度相关研究,首先要跳出亚洲看印度,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二是要争取和亚洲其他高校合作,形成学术共同体,开展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文明互鉴;三是要思考如何发挥华侨华人在印度的优势,做好田野调查。

专家圆桌论坛由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她提出,此次论坛是学院重点方向布局的一个重要开端;期待与会专家针对外语学院中印文明交流互鉴方向的建设方案发表洞见,深入指导。她希望此次会议成为促进学院在区域国别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随后,赵朝永对外语学院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相关研究的前期调研情况进行了报告。他从调研背景、学科基础、调研情况、专家建议和建设举措五个方面,分析了外语学院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可行性。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立平对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布局提出三个希望。一是希望外语学院将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教学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希望要用唯物辩证法贯穿区域国别研究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看到事物的正面、反面和侧面。三是希望外语学院培养出一支印度和南亚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国在印度和南亚地区的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黄力之对外语学院在区域国别领域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他从理想与现实中的文明史出发,探讨了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相互影响,分享了马克思论印度问题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深入了解和研究印度对于国家的未来战略至关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结合自己开展智库研究的经历,从战略驱动、数据驱动、问题驱动和任务驱动四个维度,对外语学院今后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要能“顶天”,深度服务国家战略,也要“立地”,聚焦更加具体的问题,如深入研究对象国的文化、文学、医疗、交通、教育等。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与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姚远梅结合自己在印度使馆工作两年半的经历,对外语学院后续开展印度相关研究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她指出,该领域的研究要发挥我校历史、国关、外语等相关学科的优势,要将历史和现状结合开展研究,要用扎实的数据开展多角度研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对开展外语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发表意见。他指出,外语人开展区域国别的研究要努力做到四点:一是要有世界眼光,这要求外语人具备全球视野,能够跳出自身国家或文化的局限,从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二是符合国家需要,外语人的研究应紧密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外交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和利益服务;三是深入当地,扎根对象国,实实在在开展田野调查;四是有胸怀,始终以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大局为重,不追求个人私利或小团体的利益,不受个人情感或偏见的影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雷浩作闭幕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为推动中印文明互鉴、为外语学院今后开展印度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他希望外语学院抓住战略机遇期,积极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基于自身研究优势,探索区域国别研究和智库研究具体方法,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当天,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刚、各系部负责人、教授及青年教师、研究生代表出席了论坛。

本次论坛是外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需要,积极谋划转型的一次探索;是推进学院深耕区域国别研究的一次有力推动。

本文原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