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

国家统计局 17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 9435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083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6478 万人,减少 1222 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 67%,比上年末提高 0.84 个百分点。

这也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三分之二。相当于,目前每 3 个人就有两个住在城镇。

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三分之二的同时,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近年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城市落户渠道不断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去年 7 月,国务院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下称 " 行动计划 ")称,经过 5 年的努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协调推进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明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 70%,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到,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与此同时,未来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乡村人口数量大的区域是当前城镇化挖潜的重点。

从乡村人口数量看,截至 2023 年年末,共有 11 个省份超过 2000 万人,分别是河南、山东、四川、广东、河北、湖南、安徽、云南、广西、江苏和湖北。其中,河南、山东、四川和广东乡村人口超 3000 万人,河北乡村人口达 2752 万人,湖南的乡村人口 2551 万人,安徽的乡村人口达 2356 万人。

行动计划提到,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城镇化伴随着人口迁移。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我国人口迁移有哪些趋势?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未来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化仍会持续。我国人口仍在向几大经济圈集聚。同时,中西部省份内部,中小城市的人口向以省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流动。

牛凤瑞分析,近年来,随着中西部承接沿海地区大量产业转移落户,吸引了大量人口就业。这些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就近城市化的成本比较低,又方便照顾老人和子女,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当地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距离越近的话,成本就越低。当所在省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吸引力爆发的时候,吸引力首先体现在省域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和区域也成为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牛凤瑞说,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哪些地方的新兴产业崛起比较快,集群效应越大,吸引人口的能力就越强。

近年来,一些中西部强省会城市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省内其他地市大量人口流入,也吸引部分省外人口流入。以合肥为例,2023 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达 21.9 万人,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